News

 原有产业以煤炭、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为主。如果十年前谈到郑州的产业,被大家最常提及的是年年带领郑州GDP增速超全国的煤炭、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这些产业也被视作当时的支柱产业。但随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加之近几年需求趋势减缓,导致郑州钢铁产业亏损、煤炭市场流失,传统工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郑州急需改善产业结构,争取新突破。

  2011年引入富士康,成为郑州的“拐点”之年。2011年以前,第二产业在郑州的占比总体呈现上升之势,而第三产业则呈现下降之势,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为近十年最高点。同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郑东新区建成后吸引金融业、服务业企业入驻逐渐发力,但更重要的是郑州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入富士康,并由此带来相关企业入驻,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图:2011年是郑州产业发生变化的“拐点”

  

图:随着产业转移和龙头企业相继落地,2011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迎来爆发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郑州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引入富士康的原因有三:第一,郑州良好的区位条件及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为其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将制造厂设在郑州,一方面极大缩减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依托郑州交通枢纽的优势,公路、铁路、航空运输齐头并进,物流业极为发达,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

  第二,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超过一亿,郑州作为工业城市,装配加工业基础雄厚,加工人员技术熟练,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第三,彼时郑州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均在全国排名居后,对比东部沿海城市,郑州成本优势较大。

  富士康演绎一个企业带动一座城市:得此条件,郑州成功吸引富士康在2010年落地,由此迎来了郑州各类经济指标的爆发式增长。富士康的到来吸引了其他著名手机厂商如中兴、天宇、创维等集聚于郑州航空港区,形成郑州智能手机生产集群,使郑州电子信息工业在规模以及创新能力上都有了质的提升。2015年郑州生产智能手机超过2亿台,其中富士康苹果代工厂就生产了1.3亿,全球每七部手机就有一部生产于郑州。

  目前,随着高成长产业逐渐落地,郑州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初见成效。2016年,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2294.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超七成。其中,战略新兴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首次超越高耗能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值达49%。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